第一章:开宗明义
仲尼居,曾子侍。子曰:“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。汝知之乎?”曾子避席曰:“参不敏,何足以知之?”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复坐,吾语汝。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《大雅》云:‘无念尔祖,聿修厥德。’”

孔子在家里闲坐,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。孔子说:“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、切要之道,用以顺天下人心,使人民和睦相处,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。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?”曾子离席而起,恭敬地回答说:“学生曾参愚昧,怎么会知道呢?”孔子说:“孝,是德行的根本,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。你坐下,我现在就跟你讲!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,都是父母给予的,应当谨慎爱护,不敢稍有毁伤,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;以德立身,实行大道,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,以光耀父母,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。所以实行孝道,开始于侍奉双亲,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,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。《诗经·大雅》说:‘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,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’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二章:天子
子曰: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形于四海。蓋天子之孝也。《甫刑》云:“一人有庆,兆民赖之。”

孔子说: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;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,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。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,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,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,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!《尚书·吕刑》说:“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,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三章:诸侯
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;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富贵不离其身,然后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。蓋诸侯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

(诸侯)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,即使身居高位,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;节约费用,谨守法度,即使财富充足,也不会奢侈浪费。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,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尊贵;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,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富有。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开自身,然后才能保全社稷,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,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!《诗经·小雅》说:“要戒慎恐惧,小心谨慎,就像站在深渊之旁,又像踏在薄冰之上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四章:卿大夫
非先王之法服,不敢服;非先王之法言,不敢道;非先王之德行,不敢行。是故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。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。言满天下无口过,行满天下无怨恶。三者备矣,然后能守其宗庙。蓋卿大夫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“夙夜匪懈,以事一人。

(卿大夫)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,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,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。所以,不合礼法的话不讲,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。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,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,纵使言语传遍天下,也不会口中有失,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,也不会有怨恨厌恶。“服饰、言语、行为”,三者都能完备无缺,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。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!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说:“要早晚勤奋不懈,来侍奉于天子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五章:士
资于事父以事母,而爱同;资于事父以事君,而敬同。故母取其爱,而君取其敬,兼之者父也。故以孝事君则忠,以敬事长则顺。忠顺不失,以事其上,然后能保其禄位,而守其祭祀。蓋士之孝也。《诗》云:“夙兴夜寐,无忝尔所生。”

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,其亲爱是一样的;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,其恭敬也是一样的。所以,对母亲要重视爱,对君主要重视敬,对父亲则是两者兼备。因此,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,必能做到忠诚;用敬顺兄长的悌道来侍奉上级,必能做到顺从。忠诚和顺从,都做到没有什么欠缺和过失,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级,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,守住宗庙的祭祀。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!《诗经·小雅·小宛》说:“要早起晚睡地尽孝尽忠,不要有辱于生养自己的父母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六章:庶人
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。此庶人之孝也。故自天子至于庶人,孝无终始,而患不及者,未之有也。

顺应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,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,行为谨慎,节约俭省,以此供养父母,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啊!因此,从天子到百姓,不分贵贱,行孝都是无始无终、没有止尽的。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无法尽孝,那是不可能的。

查看详细

第七章:三才
曾子曰:“甚哉,孝之大也!”子曰: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经,而民是则之。则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顺天下,是以其教不肃而成。其政不严而治。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,是故先之以博爱,而民莫遗其亲;陈之以德义,而民兴行;先之以敬让,而民不争。导之以礼乐,而民和睦;示之以好恶,而民知禁。《诗》云:‘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’”

曾子听了孔子所讲的孝道后,赞叹地说:“啊,孝道的意义实在太大了!”孔子说:“孝道,犹如天地运行恒常不变,犹如大地利益万物,这是人最为根本的德行。天地这种不变的法则,人应该效法它。仿效上天光明普照,依照大地所出产的物品,用来治理天下万民。因此其教化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就可成功,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大治。先王看到这样的教化可以转化人心,所以率先实行孝道,博爱大众,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;再来陈述道德仁义,让百姓心生仰慕,愿意效法;先行礼敬谦让,做出表率,使百姓不会互相争斗;再以礼乐来引导,让百姓身心和谐,和睦相处;指示人民什么是好的,什么是坏的,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违犯了。《诗>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上说:‘助君行化教民的尹氏,真是民众仰望的好模范。’”

查看详细

第八章:孝治
子曰:“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遗小国之臣,而况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?故得万国之欢心,以事其先王。治国者,不敢侮于鳏寡,而况于士民乎?故得百姓之欢心,以事其先君。治家者,不敢失于臣妾,而况于妻子乎?故得人之欢心,以事其亲。夫然,故生则亲安之,祭则鬼飨之。是以天下和平,灾害不生,祸乱不作。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《诗》云:‘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’”

孔子说:“从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,对于小国派来的使臣,都不敢失礼轻视,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呢?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,纷纷来助祭天子的祖先。治理封地的诸侯,连卑微的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,何况是知礼仪的百姓呢?因此能得到百姓的欢心,来恭敬助祭诸侯的祖先。治理家族的卿大夫,对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礼,更何况对其妻子、儿女呢?所以得到众人的欢心,使他们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。这样,才会让父母在世的时候,过着安乐的生活,死后成为鬼神,也能够安享子孙的祭祀。因此使天下祥和太平,灾害与祸乱都不会发生。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,就会有这样的效果。《诗经》上说:‘天子有伟大的德行,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顺他。’”

查看详细

第九章:圣治
曾子曰:“敢问圣人之德,无以加于孝乎?”子曰:“天地之性,人为贵。人之行,莫大于孝。孝莫大于严父,严父莫大于配天,则周公其人也。昔者,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,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。是以四海之内,各以其职来祭。夫圣人之德,又何以加于孝乎?故亲生之膝下,以养父母日严。圣人因严以教敬,因亲以教爱。圣人之教不肃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。其所因者本也。父子之道,天性也,君臣之义也。父母生之,续莫大焉;君亲临之,厚莫重焉。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;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。以顺则逆,民无则焉。不在于善,而皆在于凶德,虽得之,君子所不贵。君子则不然,言思可道,行思可乐,德义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观,进退可度,以临其民。是以其民畏而爱之,则而象之,故能成其德教,而行其政令。《诗》云:‘淑人君子,其仪不忒’。”

曾子又说:“学生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,圣人的德行,就没有比孝道更大的吗?”孔子说:“天地所生的万物,最尊贵的是人。人的德行,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。孝道之中,没有比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更大的了。要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,没有比请父亲的神明来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,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。昔日,周公在郊外祭祀其先祖后稷,以他配同上天;在明堂宗庙祭祀文王,以他配同上帝。所以,天下的诸侯都带贡品前来助祭。因此说圣人的德行,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?”子女对于父母的亲爱之情,产生于在父母膝下嬉戏的幼年时期;日后就以这种亲爱之情奉养父母,一天比一天地更加尊敬父母。“圣人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敬畏之心,教导人们懂得礼敬;根据人们对父母的亲近之心,教导人们懂得仁爱。所以圣人的教化,不须用严肃的方式就能成功,其政令不须用严厉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。这是由于圣人所依据的是孝道这个根本。父子之间的慈孝之道是天性,它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大义。父母生子,继承宗嗣之事,让孝道得以相续,没有比这种人伦关系更重大的了!父亲既有君的尊严,又有父的慈爱,让儿女的孝心得以培养,没有比这种恩义更厚重的了!所以,不爱自己的父母,而去爱别人,那就叫违背道德;不尊敬自己的父母,而去尊敬他人,那就叫违背礼义。君主应当顺乎天性,敬爱父母,如果违逆天性,不孝父母,老百姓就会无以仿效啊!君主不能尽孝,违背道德礼法,国家必会招致灾难,即使这样能得崇高的权位,君子也不以为贵了。作为君子,绝不做违背道德礼法之事。君子说话前,必会考虑其言语是否可说;行动前,必会考虑其行为是否能让大众悦服;建立品德,做事合乎正义,可以值得尊敬;所作所为,可以值得效法;仪容举止,遵守礼法,可以值得观摩;一举一动,合乎法度,可以值得赞叹。君子以这些威仪对待百姓,百姓就会敬畏他而且爱戴他,以他作为学习的榜样。因此,君子能实现道德教化,从而畅行其政策命令。《诗经·曹风·鸤鸠》说:‘一个善人君子,他的德行威仪,没有任何欠缺。’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章:纪孝行
子曰:“孝子之事亲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。五者备矣,然后能事亲。事亲者,居上不骄,为下不乱,在丑不争。居上而骄则亡,为下而乱则刑,在丑而争则兵。三者不除,虽日用三牲之养,犹为不孝也。”

孔子说:“孝子侍奉父母亲,日常居家时,处处都应对父母恭敬;奉养父母时,应让父母欢心;父母生病时,应忧虑父母的病情;父母去世时,应尽到哀伤;祭祀父母时,应庄严敬肃。以上五点都能完备,才真正做到侍奉双亲。侍奉双亲的孝子,处在上位要谦虚而不骄傲,处在下位要恭敬谨慎而不作乱,与大众相处要和顺而不竞争。身居上位如果骄傲,就会灭亡;身居下位如果作乱,就会受到惩罚;跟大众相处如果斗争,就会互相杀害。为人子女,如果以上三者不能去除,即使每天用牛、羊、猪肉来供养父母,还是不孝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一章:五刑
子曰:“五刑之属三千,而罪莫大于不孝。要君者无上,非圣人者无法,非孝者无亲。此大乱之道也。”

孔子说:“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,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,有三千种之多,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。要胁君主的人,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存在;反对圣人的人,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;反对孝道的人,是心目中没有父母的存在。这三种恶行,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二章:广要道
子曰:“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;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;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;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礼者,敬而已矣。故敬其父则子悦,敬其兄则弟悦,敬其君则臣悦,敬一人而千万人悦。所敬者寡,悦者众。此之谓要道也。”

孔子说:“教导百姓相亲相爱、爱戴君主,没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。教导百姓遵循礼节、顺从长上,没有比君主自己行悌道更好的办法了。改善社会风俗,没有比用德音雅乐去调和性情更好的办法了。使在上位者身心安定,百姓得到治理,没有比君主自己遵循礼法更好的办法了。礼的根本,就是一个‘敬’字。因此,尊敬别人的父亲,为人子女的就会喜悦;尊敬别人的兄长,为人弟弟的就会喜悦;尊敬别人的君主,为人臣子的就会喜悦。尊‘敬’一个人,就会让千千万万的人都感到喜悦。他所尊敬的人虽然很少,而感到喜悦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。这就是所谓的切要之道啊!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三章:广至德
子曰:“君子之教以孝,非家至而日见之也。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。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。教以臣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。《诗》云:‘恺悌君子,民之父母。’非至德,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?”

孔子说:“君子教孝道,不用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去教。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,就是教天下为人子的尊敬他的父母;对自己的兄长尽到悌道,就是教天下为人弟的尊敬他的兄长;对自己的臣子教以做臣子之道,就是教天下为人臣子的尊敬他的君主。《诗经·大雅·泂酌》中说:‘温和而又平易近人的君子,就如天下人的父母。’若没有至高之德,有谁能顺乎百姓到如此广大的程度呢?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四章:广扬名
子曰: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;事兄悌,故顺可移于长;居家理,故治可移于官。是以行成于内,而名立于后世矣。”

孔子说:“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,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;侍奉兄长能尽悌道,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长上的顺从上;在家做事有条有理,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政务的处理上。因此,君子在家中把这三种德行的根基养成,将来才能建功立业,而他的美好名声自然就会传于后世了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五章:谏诤
曾子曰:“若夫慈爱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子曰:“是何言与!是何言与!昔者,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;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;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;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?”

曾子说:“关于慈爱、恭敬、安亲、扬名的道理,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,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,这可以说是孝吗?”孔子说:“这是什么话!这是什么话!在古时候,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,即便天子无道,还不会失掉其天下;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,即便诸侯无道,还不会失掉其国;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,即便大夫无道,还不会失掉其家;士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,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;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、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,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。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,儿女不能够不劝谏。如果一味顺从,这是陷父母于不义。如果父母、领导、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、不正确的观念,我们就要劝谏。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,怎么能够称为孝呢?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六章:感应
子曰:“昔者明王事父孝,故事天明;事母孝,故事地察;长幼顺,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,神明彰矣。故虽天子,必有尊也,言有父也;必有先也,言有兄也。宗庙致敬,不忘亲也;修身慎行,恐辱先也;宗庙致敬,鬼神著矣。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。《诗》云:‘自西自东,自南自北,无思不服。’”

孔子说:“古时候圣明之君,侍奉父亲能尽孝道,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;侍奉母亲能尽孝道,所以对于万事万物观察得清清楚楚;侍奉诸父、诸兄能尽长幼之道,所以上上下下都安定太平。他以孝道侍奉天地,效法天地之德,得到天地的明察,祖宗的神明就来感应,接受他的祭祀。所以,即使贵为天子,也必有他所尊敬的,那就是他的父亲;也必有比他更年长的,那就是他的兄长。祭祀要竭诚恭敬,不敢忘怀列祖列宗;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,一言一行,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;在祭祀宗庙之时,必须至诚恭敬,才能感应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。他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圆满,便能贯通神明,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四海,没有不通达之处。《诗经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说:“天下东西南北各地,没有一个地方不服从孝悌之道的教化。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七章:事君
子曰:“君子之事上也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。故上下能相亲也。诗云:‘心乎爱矣,遐不谓矣。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?’”

孔子说:“君子奉事明君,在上朝进见君主时,要想着如何尽忠;从朝廷退居在家时,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主的过失。对君主的美德善政,要顺从实行;对君主的过失,要扶正过来,让他的恶不要再继续。所以,在上位的君主和在下位的臣子,都能够相互亲爱了。《诗经·小雅·鱼藻之什》中说:‘臣子忠爱君主之心,虽然不在国君左右,也不觉得遥远,因为效忠君主的志向,一刻也没有忘怀。’”

查看详细

第十八章:丧亲
子曰:“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偯,礼无容,言不文,服美不安,闻乐不乐,食旨不甘,此哀戚之情也。三日而食,教民无以死伤生。毁不灭性,此圣人之政也。丧不过三年,示民有终也。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,陈其簠簋而哀戚之;擗踊哭泣,哀以送之;卜其宅兆,而安措之;为之宗庙,以鬼享之;春秋祭祀,以时思之。生事爱敬,死事哀慼,生民之本尽矣,死生之义备矣,孝子之事亲终矣。”

孔子说:“孝子丧失了父母亲,要哭得声嘶力竭,发不出悠长的哭腔;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,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,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,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,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,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。父母之丧,三天之后就要吃东西,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,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,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。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,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。办丧事的时候,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、外棺、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,妥善地安置进棺内,陈列摆设上、簋类祭奠器具,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。出殡的时候,捶胸顿足,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。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。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,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。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,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。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,在他们去世后,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,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。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,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。”

查看详细